屋頂是傳統建筑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構成元素,且古代建筑屋頂樣式多樣,組成部分豐富,同時還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度。
比如硬山頂、懸山頂屬于低等級的,而廡殿頂、歇山頂便屬于高等級一類。
古建筑常見的五種構造方式有硬山、懸山、廡殿、歇山、和攢尖建筑木構架;屋檐有單層、雙層和多層形式。這樣兩項組合起來屋頂樣式有了更多的變化。
硬山頂,即硬山式屋頂,是中國傳統建筑雙坡屋頂形式之一。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,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,或高出屋面。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,特點是有一條正脊,四條垂脊,形成兩面屋坡。左右側面壘砌山墻,多用磚石,高出屋頂。屋頂的檁木不外懸出山墻。屋面夾于兩邊山墻之間。和懸山頂不同,硬山頂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墻把檁頭全部包封住,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墻,故名硬山。硬山頂出現較晚,在宋朝的《營造法式》中未見記載??赡茈S著明、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,硬山頂才得以大量采用。和懸山頂相比,硬山頂有利于防風火,而懸山頂有利于防雨水,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,南方則多用懸山。
懸山頂,即懸山式屋頂,宋朝時稱“不廈兩頭造”,清朝稱“懸山”、“挑山”,又名“出山”,在古代,懸山頂等級上低于廡殿頂和歇山頂,僅高于硬山頂,是兩面坡頂的一種,也是中國一般建筑中較為常見的形式。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(又稱為挑山或出山),多用于民間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櫥、神庫、配殿等,凡是較重要的建筑,都沒有用懸山頂的。懸山頂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,也有無正脊的卷棚懸山,山墻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裝飾。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殿頂,五脊二坡。兩側的山墻凹進殿頂,使頂上的檁端伸出墻外,釘以搏風板。
歇山頂,即歇山式屋頂,宋稱九脊殿、曹殿或廈兩頭造,清改今稱,又名九脊頂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樣式之一,在規格上僅次于廡殿頂。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,即一條正脊、四條垂脊和四條戧(qiāng意思是逆)脊,因此又稱九脊頂。由于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,分為垂脊和戧脊,好像“歇”了一歇,故名歇山頂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,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。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墻面,叫做山花。為了使屋頂不過于龐大,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,這種做法叫收山。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,其中正脊上有吻獸,垂脊上有垂獸,戧脊上戧獸和仙人走獸,其數量和用法都有嚴格等級限制的。歇山頂的出現晚于廡殿頂,現存較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。宋、元時期,歇山頂已經大為流行,一些建筑物的單檐廡殿式主殿開始改為重檐歇山式,明代時重檐歇山更廣為運用到殿宇建筑之中,超越單檐廡殿,成為僅次于重檐廡殿的高等級建筑樣式。
廡殿頂,即廡殿式屋頂,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,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,故又稱“四阿頂”,宋稱“廡殿”,清稱“廡殿”或“五脊殿”,在各屋頂樣式中等級較高,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使用,唐時也見于佛寺建筑,之后常用于各類別建筑。廡殿頂四面斜坡,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,俗稱“四面坡”,是“四出水”的五脊四坡式,又叫五脊殿。廡殿頂出現比較早,約出現于先秦時期。據《周禮·考工記》載:“商人四阿重屋”,即早在商代已有四阿屋頂,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。實物以漢代闕樓和唐代佛光寺大殿為早。
攢尖頂,即攢尖式屋頂,宋稱“撮(cuō聚)尖”、“斗尖”,清稱“攢尖”,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,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,沒有正脊,頂部集中于一點,即寶頂,該頂常用于亭、榭、閣和塔等建筑。攢尖頂有單檐、重檐之分,按形狀可分為角式攢尖和圓形攢尖,其中角式攢尖頂有同其角數相同的垂脊,有四角、六角、八角等式樣。圓形攢尖則沒有垂脊,尖頂由竹節瓦逐漸收小。故宮的中和殿為四角攢尖,天壇祈年殿為圓形攢尖。 重檐,在基本型屋頂重疊下檐而形成。其作用是擴大屋頂和屋身的體重,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,增強屋頂的雄偉感和莊嚴感,調節屋頂和屋身的比例。因此,重檐主要用于高級的廡殿、歇山和追求高聳效果的攢尖頂,形成重檐廡殿、重檐歇山和重檐攢尖三大類別。